卵鞭虫病(鱼类病害)
卵鞭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鱼类。卵鞭虫病是由嗜酸性卵涡鞭虫寄生于鱼的体表所引起的疾病。
此病严重时,好像在鱼体表裹了一层米粉,所以又称“打粉病”和“白鳞病”。
此病流行于酸性水域,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尤其是鱼苗和鱼种6。
发病的鱼种,最初在池中拥挤成团,或在水面形成几个环游不息的小圈。
病鱼的体表,随着卵涡鞭虫的不断侵袭,生长和发育黏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及鳃上,严重时白点连片重叠,像裹了一层米粉。病鱼食欲减退,极度衰弱而死。
一、病原与特征
[*]淡水卵鞭虫病
[*]病原:卵鞭虫(分类存争议,部分归为腰鞭目)3。
[*]症状:病鱼体表覆盖白色粉状物(似"裹米粉"),皮肤出现血点或溃疡,鳍条腐蚀;常伴浮头、拒食、集群游动3。
[*]流行特点:
[*]水温22–32℃易暴发(如闽、粤、赣地区)3。
[*]传染性极强,一滴带虫水可致全缸感染3。
[*]幼鱼死亡率近100%,成鱼死亡率30–60%3。
[*]海水淀粉卵涡鞭虫病
[*]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Amyloodinium ocellatum),隶属于肉足鞭毛门12。
[*]症状:
[*]体表分泌大量黏液,形成天鹅绒状白斑(又称"海水鱼天鹅绒病")1;
[*]鳃部黏连、呼吸急促,严重时12小时内窒息死亡14。
[*]流行特点:
[*]热带/亚热带封闭水体高发(如循环水系统、水族馆)1;
[*]水温20–30℃、pH 7.3–8.2时易传播4。
二、防控措施淡水卵鞭虫病
[*]水质调节:
[*]提升pH至7–7.5(投入小苏打或石灰,非酸性容器适用)3;
[*]加强物理过滤,勤换水并吸附虫体(如沸石、活性炭)3。
[*]增强鱼体抗性:
[*]优先选择耐粗放鱼种(如孔雀鱼、黑玛丽)3;
[*]减少投喂,避免水质酸化3。
[*]禁用药物:常规杀虫药无效且易加速死亡3。
海水淀粉卵涡鞭虫病
[*]药物治疗:
[*]硫酸铜(0.25ppm,石斑鱼等耐受鱼种适用)或专用铜药(如海化白点水)45;
[*]配合蒜素饲料(添加2%可降低40%感染率)5。
[*]环境管理:
[*]保持水流畅通,勤换洗网衣(网箱养殖)9;
[*]控制养殖密度,及时隔离病鱼9。
[*]继发感染预防:头孢类药浴或次氯酸钠吊挂59。
三、诊断要点
[*]显微镜检:淡水型需观察体表黏液中的虫体;海水型需检查鳃丝间黑点状滋养体34。
[*]鉴别诊断:
[*]淡水型:白点可擦除(区别于小瓜虫病)3;
[*]海水型:需与刺激隐核虫(白点病)区分——淀粉卵涡鞭虫寄生体表而非皮下59。
四、注意事项
[*]海水病复发控制:添加芽孢杆菌改善水体环境5;
[*]检疫流程:新鱼隔离21天,珊瑚缸需配合UV灯5;
[*]禁用方法:升温加速海水型病情恶化5。
二者防控核心差异:淡水型依赖生态调节,海水型需药物干预与环境管理结合1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