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山东·青岛
手机答题

扫码关注公众号

App小程序

进入微信小程序

客服微信/QQ号

437192406

返回顶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x

据2024年《中国水生动物卫生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河蟹因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6亿元,约占甲壳类疾病损失的31.7%。其中河蟹螺原体病(Spiroplasmosis)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河蟹的一种细菌病,因病蟹在发病后期常有附肢颤抖症状,该病也常常被称为河蟹“颤抖病”。鉴于该病对当前河蟹产业的严重危害,2022年6月该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

河蟹螺原体

河蟹螺原体

流行特点

河蟹螺原体病在我国各地河蟹养殖地区均有发生。发病季节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8-9月为高峰期。流行水温25~35℃,水温降至20℃以下时,该病少见。严重发病地区的发病率>90%、死亡率>70%,对河蟹养殖业危害巨大。







病理变化

螺原体感染河蟹,先通过鳃或体表进入蟹体内,随后侵染蟹血淋巴细胞。应用地高辛标记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提示血细胞是螺原体的主要入侵靶器官。感染初期,螺原体在蟹血细胞中大量增殖,并形成包涵体。病原随血液循环系统感染蟹各器官的结缔组织,直至超过宿主免疫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出的子代螺原体会继续感染宿主其他正常的细胞和组织。而当河蟹正处于褪壳期时,其更容易被感染。河蟹螺原体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病蟹眼柄视神经节、鳃、肝胰腺、肌、胸腹神经团、心脏等出现严重的病理变化,可能是该病主要的靶器官。这些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后出现功能衰竭,最终引起病蟹死亡。研究发现低氧胁迫可以加速螺原体的感染,病蟹血淋巴细胞凋亡和坏死更显著,生理生化代谢紊乱。


螺原体可感染同属甲壳类的克氏原螯虾等,通过组织变化程度进行半定量评估发现,感染螺原体后克氏原螯虾体内各组织变化程度值显著高于各自的对照组。各组织中,损伤最严重的是心肌,其次是鳃、肝胰腺和肠道。病虾上皮细胞脱落、巨噬细胞聚集和组织坏死等症状。





症状与病理

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鳌足握力减弱,吃食减少甚至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病蟹出现肝胰腺变性、坏死,呈淡黄色,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完整位(背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而死。

640 (1).jpg



诊断

根据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螯足握力减弱,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等可作出初步诊断。采用实验室方法诊断时,取肝胰腺及血淋巴,利用已建立的该病PCR检测技术进行病原检测。

防治
1 防治措施
①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
②做好健康蟹种的选育。
③建立良好的河蟹养殖生态环境,定期消毒水体,加强发病高峰前的消毒预防。
2 控制
①对发病蟹、死蟹就地加石灰深埋。
②有发病史的河蟹禁止用手育苗、放流或直接作为水产饵料。染疫水体、用具要充分消毒。
3 划区管理

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

参考文献
[1] 薛新宇, 谢国驷, 吴成龙, 等. 河蟹螺原体病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25, 46(03):98-102.
[2] 连林坤. 虾蟹螺原体病免疫组化和病理学比较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渔医考试网郑重声明
①文中若涉及兽药、疾病、给药治疗方法等内容,仅供参考,我们不会对其内容正确性、科学性予以保证!若发现错误请 联系管理员
②文中配图主要来自我方原创,部分来自pixabay图库或转载自其他平台,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删除!
③探讨养殖技术+考试交流可以 加微信群

回复

举报

热门问答 更多热门问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